近年来,随着素质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理念的普及,一种名为“Steam班”的教育模式在国内中小学悄然兴起,Steam(Science, Technology, Engineering, Arts, Mathematics)教育强调多学科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,本意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,激发学生创造力,在国内教育环境下,这一舶来概念却逐渐显现出“本土化”的争议——它究竟是真正的教育创新,还是披着创新外衣的应试新赛道?
Steam班的“本土化”特色
与国外Steam教育注重开放性探索不同,国内Steam班往往带有鲜明的“结果导向”,许多学校将Steam课程与竞赛、升学挂钩,例如机器人编程、科创比赛等成为重点内容,部分家长甚至将Steam班视为“加分捷径”,催生了大量商业化培训机构,推出“速成式”Steam课程,如“3天学会Python”“奥数+机器人打包班”等,这种功利化倾向,使得Steam教育逐渐偏离了培养综合能力的初衷。

资源不均与形式主义困境
Steam教育的落地还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,一线城市名校可能配备3D打印机、实验室和专职教师,而偏远地区学校则只能以“手工课”替代,一些学校的Steam课程流于形式,比如用“乐高拼搭”应付课程要求,或由传统学科教师“兼职”教学,缺乏系统性设计。
争议中的探索与希望
尽管存在争议,仍有部分学校尝试突破,上海某中学将Steam与乡土文化结合,引导学生用工程思维解决农村灌溉问题;深圳某小学开设“城市改造”项目,融合数学建模与艺术设计,这些案例表明,当Steam教育真正回归“问题驱动”和“学生主体”时,仍能激发学习热情。
如何让Steam教育“去伪存真”?
专家建议,Steam教育的本土化需避免两点:一是沦为应试工具,二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创新,可能的路径包括:
- 弱化竞赛绑定,强调过程评价而非结果比拼;
- 加强师资培训,培养跨学科教学能力;
- 利用公共资源,如图书馆、科技馆共建实践基地。
国内Steam班的兴起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尝试,但其健康发展需警惕功利化陷阱,唯有回归“培养人而非培养考生”的本质,才能真正释放创新教育的价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