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,一则“西安夫妇给女儿取名‘王者荣耀’”的新闻引爆网络,随后更有人发现全国竟有数十人户籍姓名登记为“王者荣耀”,这一现象看似荒诞,却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下文化符号对个体身份的深刻影响,当一款国民游戏成为姓名,背后是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社会图景。
从游戏到姓名:一场“破圈”的文化奇观
《王者荣耀》作为现象级手游,日活用户超亿,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娱乐范畴,成为社交货币甚至文化标签,父母以游戏名为孩子命名,本质是将虚拟世界的集体记忆嵌入现实身份,这种“姓王者荣耀”的个案,实则是网络文化对传统命名逻辑的颠覆——姓名不再仅是家族传承,更成为个人对流行文化的致敬或调侃。

争议与反思:姓名权背后的社会心态
尽管法律未禁止使用游戏名称作为姓名,但舆论对此褒贬不一,支持者认为这是个性解放的体现,反对者则担忧“娱乐至死”对严肃文化的消解,更深层看,“王者荣耀”作为姓名,反映了部分年轻父母在互联网浸润下的价值观:他们以戏谑对抗传统,用符号表达归属感,却也暴露了对姓名文化内涵的轻慢。
文化符号的“实体化”:虚拟如何重塑现实?
“姓王者荣耀”并非孤例,此前有“支付宝”“高富帅”等非常规姓名引发热议,这类现象揭示了一个趋势: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符号(如IP、热梗)正通过命名、消费等行为渗入现实,姓名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,而个体的身份建构愈发依赖公共语境中的“共识符号”。
命名的自由与文化的重量
“王者荣耀”作为姓名,是网络时代特有的文化标本,它既彰显了社会对多元选择的包容,也提醒我们:在追逐流行时,姓名所承载的家族记忆与社会期待不应被完全消解,或许未来,虚拟与现实的身份边界会进一步模糊,但如何在狂欢中守护文化的深度,仍是值得思考的命题。
(完)
文章亮点:
- 结合社会新闻与文化分析,避免单纯猎奇;
- 探讨姓名权、互联网文化、代际价值观等多维度议题;
- 结尾引发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思考。
